您的位置:政务公开 > 基层动态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攻坚战 中西医协同筑起康复路

日期: 2025-07-14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

“吃饭越来越没胃口,浑身没力气,这身子骨像被一张看不见的网越收越紧……”66岁的王阿姨(化名)从未想过,这持续3个月的“小毛病”,竟藏着颠覆生命的凶险。

隐匿的凶兆:从黄疸到确诊癌变  

起初只是不明原因的纳差乏力,王阿姨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衰退。4月23日,周身皮肤与眼白泛起的黄疸再也无法忽视。转诊至上级医院后,检查结果愈发严峻:肿瘤标志物CA199与胆红素指标飙升,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已确定。4月28日,行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胰管支架植入 + 鼻胆引流管置入术(ENBD),并在十二指肠降部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回报为“中分化腺癌,伴黏液分泌,部分呈印戒细胞形态”。这个“癌” 字,瞬间将王阿姨的生活拖入寒冬。    

然而,术后病情的好转只是短暂的。5月6日,王阿姨的症状再次加重,恶心反酸、频繁呕吐、全身乏力,同时伴有上腹部的刺痛。颈胸腹盆腔增强CT显示:胰头部肿物符合恶性特征,已侵犯十二指肠,门静脉局部也被侵犯,暂未发现远处转移。

多重枷锁:基础病让手术难上加难  

如果说胰腺占位合并十二指肠癌是挡在王阿姨面前的“猛虎”,那她身上的基础病则像埋在脚下的“地雷阵”。王阿姨有5年高血压病史,2020年曾患轻度脑梗死,2024年又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此前,她一直规律服药,但因近期进食困难,药物无法正常服用,导致血压波动较大,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此外,近3个月内她体重骤降5公斤,身体十分虚弱。

生死时速:中西医携手攻克手术难题  

在急诊室,医生通过静脉营养维持王阿姨的基础生命体征,保持住基本体能。转入外科病房后,执行主任叶晋生带领团队成员迅速启动治疗方案,并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与病魔展开较量。经西医团队全面评估后发现,王阿姨的胰腺与十二指肠的癌变部位相互浸润,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本就是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而她复杂的基础病更是给这座险峰加上了“暴风雪”——血压控制不稳定、心脑血管存在隐患,加之长期进食不足引发的营养不良,稍有不慎,她就可能无法从手术台上醒来。中医团队则紧扣“脾胃虚弱、痰瘀互结”的核心病机:王阿姨虽然神志清醒,但精神差,进食困难,正是脾胃功能衰败、痰湿瘀血阻塞气机的表现。健脾和胃的中药汤剂缓缓注入,像春雨般滋养着枯竭的脾胃;针灸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一点点唤醒沉睡的胃肠功能。中西医协同,不仅为她补充体能,更为即将到来的手术“铺路搭桥”。    

术前多学科会诊现场,外科、心血管科、麻醉科等专家围绕王阿姨的病例展开讨论:血压如何控制才能兼顾手术安全与心脑供血?停服的抗血小板药物何时恢复才不会引发血栓或出血?麻醉深度怎样调节才能避开心功能“雷区”?每一个问题,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

手术当天,叶主任沉稳执刀、团队成员默契配合,麻醉科主任段凤梅带领团队全程精准调控生命体征,手术室护士高效协作,总院ICU团队王旭升副主任医师为重症管理保驾护航,一场历时5小时20分钟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部分门静脉切除重建术顺利完成。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西医协同、多学科协作创造的生命奇迹。    

术毕患者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转回外科病房,除了常规支持治疗外,迅速启动中医药治疗措施来加速康复,运用刘清泉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方“人参大黄汤”经空肠营养管泵入,即补充患者术后的气血亏虚同时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如今,王阿姨恢复良好出院,中医的调理仍在继续,帮助她重建消化功能、提升免疫力。从最初的进食即吐到如今能正常进食,从被疾病压垮到逐渐恢复的精神,她的每一步好转,都印证着中西医协同治疗的独特优势。    

图片9.png

这场与复杂病魔的博弈中,66岁的王阿姨用坚韧对抗磨难,医护团队用专业与协作跨越险峰。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硬骨头” 被啃下,中西医协同的“软功夫”持续发力,共同为生命开辟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合作共建  

自合作共建以来,这样的突破不断上演:新技术新项目从“0”到“1”逐步落地,成功为多名延庆百姓解决了原本需要远赴城区的大病难题。王阿姨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当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当技术壁垒被团队协作打破,“大病不出区”就从承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