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政务公开 > 基层动态

汛情里的“中医守护”——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防汛工作实录

日期: 2025-08-13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

近日,在“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琉璃庙镇后山铺村90岁的刘长金老人指着自己即将痊愈的脚感慨:“这儿的医护人员就像自家孩子,照顾得可好了。”这一番话,道出了安置点群众的共同心声,勾勒出一幅温暖的“中医守护”群像素描。

领导班子雨夜逆行,筑牢中医防线

7月26日夜至27日凌晨,怀柔区琉璃庙镇暴雨成灾。接到保障首个区级受灾群众安置点医疗救护的紧急任务,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党委迅速成立安置点医疗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刘宝珍与执行院长陈嘉兴冒雨指挥,从诊疗区规划到医疗队伍组建,从物资储备清点到应急预案制定,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副院长孙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工作部署的细节:转运病人情况、传染病症状监测、应急药品布置……7月27日晚10时,当第一批受灾群众抵达时,诊疗区标识清晰,急救药品整齐码放——这个由领导班子亲手搭建的“中医阵地”,已严阵以待。副院长刘庆超受命成为第一班驻点带班领导,率先统筹安置点现场运转保障。

医疗骨干迅速响应,携手守护安康

120急救车的灯光刺破雨幕,刚结束援疆任务的周佼佼和急救医生杨坤,将最后的抢救仪器搬进安置点。护理部主任冯月正要协调仪器摆放位置,便被一阵呼救声打断:“大夫!快来救救我老伴!”83岁的袁大爷捂着心口蹲在地上,双下肢疼痛难忍。

“大爷别急,我先给您按内关穴。”医务处处长牛卫洲的手指精准落在老人腕间,冯月迅速喂服速效救心丸,周佼佼边测血压边安抚:“您慢慢喘气,我们都在呢。”杨坤则同步联系院内急诊:“准备接收急性心梗疑似患者,家属听力不好,请协助联系亲属。”袁大爷被抬上急救车时,周佼佼已将家属信息写在便签上塞给随车护士。冯月快速在登记本上记下情况,牛卫洲则调整轮值表:“让心内科备好床位,他们回来还得接着值守。”

总院专家传经送宝,中医锦囊解急难

汛情传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副院长郭伟专程赶赴安置点。针对暑湿侵袭、皮肤损伤等问题,刘清泉推荐“桑术养正饮”代茶饮,并手把手传授防护方法:花椒煮水防湿疹、大蒜捣汁外敷治脚气、生姜葱白大蒜水驱寒……他特意嘱咐“孩子们贪凉喝生水易闹肚子,把藿香正气水和温胃舒颗粒放一起,方便取用。”

郭伟则前往医院心血管科病房,针对一例因洪灾污水吸入引发的肺炎合并心梗患者,提出完善感染检查、优化抗生素使用等措施,确保高效救治。两位专家将中医精髓融入防汛医疗,让传统智慧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中医智慧辨证施治,专科诊疗暖人心

诊疗区内,艾草香萦绕。巡诊的中医专家望闻问切,耐心为村民答疑解忧。康复科主任孙三峰的脉枕前,李大娘诉说着雨天头晕,孙三峰轻叩百会穴:“湿气阻了气血,针灸通一通,再配活血药,准有奇效。”消化科主任宗湘裕给张大爷号脉后,温声说:“您这是湿邪困脾,汛期湿气重,脾胃运化差,苍术、茯苓祛湿健脾,喝一点儿有好处。我再教您按揉足三里穴,每天按个几分钟,能有助于消化。”护士也端来消暑祛湿饮:“暖胃的,您先喝点。”

这样的场景多处可见:给哭闹的孩子贴卡通耳穴贴,教老人按揉穴位,发放“桑术养正饮”,燃熏防疫竹签香,泡制消暑祛湿代茶饮……中医特色服务,有温度,有效率,既暖人,又暖心。

物资联动有保障,筑牢坚实后盾

物资保障组的办公室主任徐蒙裹着雨衣清点物资:“刘师傅,再送两箱血糖试纸,电子血压计再送4个。”器械科主任曹勇带着工作人员抬着除颤器、制氧机、心电图机赶来,裤腿上的泥点在白大褂上晕开。药学部主任王金荣认真核对药品信息,她说,“有慢性病的村民比较多,及时核查药品情况,以便及时保障药品供应。”

连日来,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派出近百名医护人员到24小时轮流驻点值守,组织专家定期巡诊、辨证用药,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筛查”动态管理。他们以中医智慧扶正祛邪、清暑除湿,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展现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贡献中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