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政务公开 > 基层动态

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医联体签约暨双一流学科研讨会成功召开

日期: 2025-10-13 来源: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

2025年9月25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牵头,联合京津冀地区多家医院共同举办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医联体签约工作会暨国家双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新进展研讨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城院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不仅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为京津冀地区眼科、耳鼻喉科医护人员搭建了高质量学术交流与协同发展平台,有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专科水平提升。

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张桂芹调研员,医联体指导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邱礼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原主任许家骏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辛忠海教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孔令博、闫占峰,医务处处长马洪明、对外联络办公室处长薛璞、眼科主任王养忠等领导与专家出席会议。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院、河北唐山弘慈医院,以及北京市第六医院、和平里医院、隆福医院、普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通州区妇幼保健院、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通州区新华医院、通州区张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州区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医联体合作单位代表,通过 “现场 + 线上直播” 形式参会,共话专科发展与医联体建设。

领导致辞:锚定患者需求,擘画学科与医联体发展蓝图

开幕式上,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张桂芹调研员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要价值。她表示,此次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医联体签约,不仅标志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专科医联体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更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眼科、耳鼻喉科与中医药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实践”,对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具有深远影响。随后,她系统回顾了东城区医联体建设的探索历程,并重点介绍当前创新举措:将专科医联体、中医医联体全面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步实现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深度对接,推动区属医院专业医生深度融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她代表东城区卫健委,对东直门医院牵头组建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医联体寄予厚望,期待通过医联体平台,进一步激活区域中医药资源优势,让优质医疗服务更便捷地惠及百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孔令博发表讲话。他首先回顾了医院眼科、耳鼻喉科的发展历程与学科成就,着重强调科室在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形成的特色优势 —— 既传承中医精髓,又融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他指出,本次会议兼具 “医联体建设推进会” 与 “学科发展研讨会” 双重意义,对区域专科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他对各医联体单位提出明确要求:需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打破地域与机构壁垒,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同时,针对国家双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建设,要立足临床实践、面向行业未来,在人才梯队培养、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核心领域实现新突破,打造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发展标杆。

工作汇报:总结成果、展望未来,夯实医联体建设根基

在医联体工作汇报环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主任王养忠简单介绍了眼科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科室在医联体建设中的实践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清晰规划。他首先介绍科室扎实的基础建设成效:已设立中西医结合干眼特色门诊、近视防控门诊与中医适宜技术中心,在病房诊疗中广泛开展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形成 “预防 - 诊疗 - 康复” 一体化的中医服务体系,充分彰显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综合实力。

针对医联体建设,王养忠回顾了 2024 年 11 月成立的首期京津冀中医眼科医联体探索经验,并分享系列务实举措:多次在通州等区域组织义诊活动与健康科普讲座,累计服务群众数千人次,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邀请领域专家分享前沿技术,同时接收基层医疗机构医师进修学习,累计培养专科骨干人才数十名;创新性帮扶 5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申报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助力基层突破科研瓶颈、提升科研能力,真正实现 “输血” 与 “造血” 并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闫占峰聚焦耳鼻喉科医联体建设作汇报。他首先强调,东直门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领域的 “国之重器”,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雄厚的技术实力与 “立足首都、辐射全国、放眼世界” 的发展格局,为医联体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他系统回顾医院耳鼻喉科的发展历程:自 1958 年建院初期设立 “中医耳鼻喉科”,历经数十年发展,如今已成为国家 “双一流” 学科核心方向、“京津冀” 区域耳鼻喉科诊疗中心,在业内树立起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权威地位。

基于这一背景,闫占峰重点介绍耳鼻喉科医联体建设的核心成果:一方面,已构建覆盖京津冀三地、包含多家顶尖医院与基层机构的成员单位网络,实现医疗资源高效联动;另一方面,2023 年依托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成立 “耳鼻喉数据工作组”,以过敏性鼻炎、耳鸣等优势病种为切入点,推进全学科诊疗数据规范化管理,标志着医联体建设进入 “数据驱动科研与临床协同” 的创新阶段。此外,通过常态化举办学术会议、联合义诊,以及开展耳石症复位、咽喉疾病中医护理等专科培训,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区域诊疗同质化水平。

面向未来,闫占峰提出医联体发展蓝图:将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坐诊等形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诊疗服务;同时,深度依托医院 “中医耳鼻喉头颈研究所”,打造高层次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促进跨区域名医经验传承、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扩容医联体网络,完善协同合作机制

会议核心环节 —— 医联体签约仪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代表与京津冀地区多家新增医联体合作单位代表依次上台,共同签署合作意向书。此次签约进一步扩大了京津冀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医联体的覆盖范围,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纳入协同网络,同时也标志着医联体合作机制更趋成熟完善 —— 未来各成员单位将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临床诊疗、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形成 “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协同发展” 的良好格局。

签约代表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积极参与医联体各项工作,主动对接优质资源、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共同推动区域眼科、耳鼻喉科医疗服务能力与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提升,为守护京津冀地区群众眼耳鼻喉健康贡献更大力量。

学术交流:共享传承思想,为学科创新注入动能

学术交流环节紧扣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传承与创新主题,特邀领域专家深挖学科思想精髓、分享临床实践成果,为参会者奉上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 “学术盛宴”,让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与现代诊疗智慧实现深度交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矫璐璐率先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耳鼻喉科学学术思想源流与传承》专题报告。她以时间为脉络,系统梳理了学科从理论奠基到实践创新的发展历程,从 “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 的理论渊源,到 “外治与内治结合”“预防与治疗并重” 的学术特色,再到历代学科带头人的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学科的深厚底蕴。矫璐璐强调,学术传承是学科发展的根基,既要重视老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挖掘与传承,更要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推动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学术创新与临床突破。

随后,眼科主治医师孟青青以《眼科学术思想总结及汇报》为题,分享了东直门医院眼科的用药特色与诊疗思路。她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针对近视患儿,采用 “健脾益气、养肝明目” 的方药配合穴位按摩;针对黄斑变性患者,以 “活血化瘀、滋补肝肾” 为治则改善眼底循环;针对过敏性结膜炎,通过 “祛风止痒、清热除湿” 的中药外洗缓解症状。孟青青还重点分享了科室多位专家的学术思想:祁老强调 “固护脾胃” 的用药理念,注重通过调和气血改善眼部微循环;许家骏教授重视 “脾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健运是眼病康复的关键;徐老师善于运用风药(如防风、荆芥)治疗眼表疾病,通过疏风散邪缓解症状;宋丽教授与蒋红教授则将风药与通络药(如川芎、地龙)结合,用于眼底血管病变的治疗。这些宝贵经验为参会的眼科中医医师提供了实用的临床参考。

研讨环节:共解建设难题,为长效发展明晰路径

在王养忠主任与闫占峰副院长共同主持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医联体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针对 “人才培养”,专家们建议建立 “常态化培训 + 师带徒 + 专项进修” 的三级培养机制,加快基层青年医师成长;针对 “科研合作”,提出设立医联体专项科研基金,鼓励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联合攻克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技术难题;针对 “转诊机制”,建议搭建统一的远程医疗平台,实现患者信息互联互通与双向转诊高效衔接;针对 “质量控制”,强调制定统一的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确保区域诊疗同质化。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形成了多项共识,为医联体后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径。

会议总结:凝聚协同共识,开启专科发展新征程

本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耳鼻喉科中医医联体签约工作会暨学科新进展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完成了医联体网络的扩容与机制完善,更凝聚了京津冀地区眼科、耳鼻喉科领域 “协同发展、共促提升” 的共识。从领导致辞锚定方向,到工作汇报夯实基础,再到签约仪式落地实践,会议全程围绕 “中西医结合” 核心优势与 “医联体协同” 关键路径,为区域专科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未来,随着医联体各项合作举措的逐步落地,京津冀地区眼科、耳鼻喉科将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实现医疗资源、人才技术、科研成果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推动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在临床诊疗、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持续突破。这不仅能为三地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更将为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全国中西医结合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 “京津冀经验”,助力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