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夯实急诊专科建设基础、提升急诊服务能力与中医特色竞争力,依托“两专科一中心”项目,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学科发展委员会、专科建设管理办公室与急诊科联合举办“汇聚专科、匠心筑梦”——急诊急救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学术沙龙,聚焦急诊专科发展关键议题,邀请多位专家分享经验、剖析重点,为急诊学科高质量发展明确路径。党委书记胡亚娟、院长高鹏、医务部主任刘玲、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各科室医师、护士代表等参会。会议由专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潘秋主持。
医务部主任刘玲为本次急诊专科建设沙龙致辞,强调急诊专科建设对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提升的战略意义,明确本次研讨需聚焦急诊发展痛点与突破点,为后续议题奠定务实基调,凸显急诊专科建设的战略意义。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倪敏讷解读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评审标准中与急诊科相关的核心指标、评审重点及应对策略,为急诊科对标三甲评审要求、补齐短板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心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方晓磊深入探讨了在急诊诊疗场景中,如何将中医理论、疗法与急诊救治结合,凸显中医在急诊领域的独特价值,推动急诊诊疗差异化发展,强化中医特色标签。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唐欢系统梳理了急诊科在重点专科建设中的实践历程,从团队搭建、流程优化到成效落地全环节展开,分享可复制的本土实践经验,为专科后续发展提供参考范例。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智玺围绕固化急救技术提升急诊能力,分类讲解多类急救技术,指出住院医师技能训练与急诊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强调通过标准化提升急救效率与成功率,以技术标准化为抓手,夯实急诊救治能力基础。
京煤集团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闫冰分析了影响急诊急救能力的关键因素,提出持续优化急诊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完善设备配置等提升路径,为急诊急救能力长效提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门头沟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路建荣介绍适合在急诊场景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分享高效推广策略与落地方法,以拓宽急诊诊疗手段,实现中医适宜技术赋能专科能力升级。
为提升全院急症救治能力,培养中医急症专业人才,医务部主任刘玲号召各科室共同编写适合本院使用的中医急症手册,并发布中医院急症诊治手册编写模版。
院长高鹏向远道而来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以及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此次学术会议是“充电”的好机会,勉励全员珍惜机会、潜心学习、全程投入。展望未来,高院长希望后续会议能进一步优化,内容更加突出重点,强化针对性,确保每一次培训都能精准赋能团队,切实提升救治水平。
党委书记胡亚娟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她强调了加强急诊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性与紧迫性,必须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位置,通过系统化培训、优化梯队建设,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水平急诊急救团队。同时,她提出了要全力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急诊”品牌,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急救技术与前沿理念,更要勇于探索,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与西医急救措施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医疗服务。她鼓励各科室以此次沙龙为契机,对照日常的工作流程,找出差距,勤加练习。把学到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以后的模拟演练和实战操作中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交流借鉴、凝聚共识,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动力,为医院急诊专科建设注入新动能。
本次急诊专科建设沙龙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研讨,为医院急诊专科建设梳理了思路、明确了举措,将有力推动急诊学科朝着更具特色、更高效能的方向发展。学科发展委员会与专科办公室将继续探索各专科特色发展的模式,为医院中医药特色发展助力,为辖区百姓健康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