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政务公开 > 中医药新闻

【两会】姚卫海委员:振兴中医药,我会一直坚持

日期: 2018-03-07 来源:

   

  姚卫海:汉族,1963年出生,民革成员,大学学历,主任医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担任第十三届民革中央委员,第十五届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第一、二届民革东城区主委,第十四届东城区政协副主席,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坐诊、查房、处理急症……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忙得不可开交,救死扶伤的属性似乎决定了他的全年无休,他就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般,一旦进入工作时间就停不下来。约定采访时间是上午九点半,在此之前,他已接诊了好几位病人。

   

  我真的没想过自己会当医生,更没想过会当全国政协委员。面对记者,这位戴着眼镜、语气谦和的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似乎有些紧张知道您是来采访新委员的,内心有压力啊。

   

  姚卫海的紧张,从一月就开始了。

   

  124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闭幕。第二天,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出炉,姚卫海的名字赫然在列。那一天,来自亲友、同事,甚至是病人的祝贺铺天盖地袭来,不能让掌声冲昏头脑。姚卫海告诉自己,当政协委员意味着责任,这一点必须清醒知道。

   

  姚卫海之所以选择了中医这个并不热门的专业,是因为在他看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瑰宝和独具优势的卫生资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一种对中医药学的天然尊重,支撑着姚卫海数年的寒窗苦读。

   

   

   

  尊重的前提是要科学地认识中医,从源头了解和感悟。当前,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个别人对中医仍存在误解和偏见,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中医跟急诊,很多人觉得二者不搭边。姚卫海苦笑,他特别想告诉大家,这些年来中医抢救危重症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急救中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能发挥大作用。

   

  曾经有一个病人严重感染,呼吸衰竭,各种西药都用上了,却不见好。后来送到我们急诊科,我发现他肚子十分肿胀,中医理论常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我们立即给他服用了通腹泻热的中药,很快病情就有了好转。说起自己的老本行,姚卫海眼里满是温暖。

   

  有时候,一个人的声音也许很渺小。身为一名中医急诊科医生,姚卫海唯有选择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抢救每一位患者,用精湛专业诠释中医的本质。

   

   

   

  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又无限大。从急诊科主任到成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姚卫海建言献策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平台上。

   

  据两会开幕还有一周时间,提案准备得怎么样了?回答该问题时,姚卫海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插曲:还记得第一次执笔撰写调研报告时,很不习惯,稍不留神就写得像论文似的,论文专业术语多,但调研报告不行啊,是向党委政府提建议的,要把问题和建议说清楚。姚卫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如今,可谓游刃有余了。

   

  在全国政协这样一个严肃庄重的平台上,我不想贪多,就想写一件有质量的提案。姚卫海很早就开始搜集材料,多年的职业经历,加上此前多次就相关领域到基层调研,姚卫海很快有了选题方向———中医药创新发展。

   

  让姚卫海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提高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多份文件,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怀和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高度期待。

   

  中医药不仅仅是继承的问题,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相结合,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现在国际上都开始重视研究中医领域,我们更应放眼望世界,多看多学,让传统中医药迸发新的生命力。

   

  内心有大爱,就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多年来,姚卫海一直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奔走呼吁。振兴中医药是时代命题,也是个人使命,更是委员职责。他表示: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稿件来源:人民政协报

  图片来源于:北京中医医院,千龙网

  编辑:郭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