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五层会议室气氛热烈,北京市首家中医药非遗特色诊区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东直门医院与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同承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中医药大学支持,标志着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临床教学与现代医疗体系融合迈入实质性阶段。活动由东直门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闫占峰主持。

多方聚力见证关键节点,仪式环节亮点纷呈
仪式在东直门医院播放的宣传片中拉开序幕。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勇致欢迎辞,向来宾介绍了医院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成果。王勇院长强调,东直门医院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致力于挖掘和弘扬中医药非遗文化。此次特色诊区的建立,是医院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举措,将为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希望通过与各方的紧密合作,搭建起一个集临床诊疗、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中医药非遗的独特疗效 。

东直门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王勇
东城区政府副区长任江浩在致辞中表示,将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政策优势,探索建立非遗诊疗区域性推广机制,推动中医药非遗在区域内的普及与应用。

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任江浩
随后,激动人心的揭牌环节将仪式推向高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德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壮、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任江浩、东直门医院院长王勇等领导共同揭牌。同步进行的还有北京中医药活态传承服务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授牌及教学门诊授牌仪式,市中医药局副局长李德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分别为我院授牌。这也标志着配套的传承与教学体系正式落地。
揭牌仪式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德娟在讲话中强调,要以东城区、东直门医院为试点,逐步构建非遗诊疗的区域性推广机制。通过标准化诊疗流程制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让中医药非遗真正成为服务百姓健康、彰显文化自信的中医药“金名片”。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德娟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壮、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也先后讲话,高度认可此次创新实践对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战略意义。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刘壮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存志
构建新型传承场景,打造惠民服务平台
作为北京市首个中医药非遗特色诊区,其核心定位是挖掘中医药非遗文化精髓,通过整合政府、高校、医院等多方资源,打造集“传承、展示、推广”于一体的实体平台。未来,诊区将通过非遗传承人临床驻诊、师承带教等创新模式,构建“活态传承+医疗服务”的新型实用场景,让老百姓体验“非遗传承人亲诊+现代医疗规范服务”的特色医疗模式。
配套启动的北京市中医药活态传承服务基地试点与教学门诊,将进一步强化非遗技艺的临床转化与教学实践,形成“诊疗-传承-教学”的完整闭环。我院院长王勇在接受北京电视台的采访时表示:“这不仅是对中医药非遗的创新性保护,更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惠民服务的重要实践,未来将为患者提供更具人文温度的医疗服务。”
锚定未来发展方向,树立首都中医药新标杆
此次诊区的启动,标志着东直门医院在中医药传承创新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这里将成为北京中医药非遗文化的传承基地、创新高地和交流中心,通过整合非遗诊疗技术、现代医疗规范与教学资源,形成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的双向赋能效应。
作为中医药传承的重要阵地,东直门医院将以此次启动仪式为契机,持续探索中医药非遗与现代医疗体系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直门样本”,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当天出席仪式的相关领导还有东城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宇恒、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书记、主任曾文军,副主任黄橙紫,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处长赵玉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四级调研员江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副处长李茜,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林燕,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副处长田甜,以及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