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政务公开 > 中医药新闻

邀良师传学术法,循古训承中医魂——崔述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第73次活动

日期: 2025-09-09 来源:崔述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微信图片_20250909094608.jpg

白露凝珠风送爽,鸿雁南飞秋意浓。2025年9月7日,崔述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第73次活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工作室特邀《中国针灸》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张金超博士,以《贯通实践、证据与思辨:临床、文献与理论类论文的撰写》为题开展学术讲座,活动由工作室主任卢国明主任医师主持,工作室成员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子共125人参加本次活动。

循国标立学术根基,依规范筑研究防线。讲座开篇,张金超主任并未直接切入论文撰写技巧,而是先从学术研究 “根本准则” 谈起 —— 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学术出版规范 ——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等国家标准为切入点,强调学术论文的规范性。针对 “学术不端行为” 这一关键议题,张主任深入剖析了抄袭剽窃、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呼吁工作室成员及在场从业者,要以敬畏之心对待学术研究,坚决抵制不端行为,用规范严谨的学术实践,守护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初心。随后,张主任从专家经验类、临床研究类、文献理论类等常见论文题材展开论述,将其写作要点总结为 “实践、证据、思辨”。

微信图片_20250909094548.jpg

重实践积临床智慧,梳案例显专家灼见。针对专家经验类论文这一中医药领域常见题材,张主任首先以一篇论文草稿为例,开门见山指出常见问题。诸多审稿意见提示,此类文章最常见的问题在于创新性不足、内容不完整、缺乏逻辑性、真实性及可推广性欠缺;总体而言,退稿文章多因临床指导意义有限。在撰写方面,张主任从摘要、引言、正文、结语等文章核心要素逐一进行指导。

靠证据立科研结论,依数据证疗效真伪。谈及临床研究类论文,张主任将 “证据” 置于关键位置,强调其是支撑研究结论的核心支柱。她解释,这类论文需严格遵循临床研究设计规范,从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样本量估算,到干预措施的实施(如针灸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疗程设置)、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如客观体征、主观症状评分、安全性监测),每一步都需以科学证据为依据。

凭思辨探经典奥义,融新知拓中医视野。在解析文献理论类论文时,张主任着重强调 “思辨” 的重要性,认为此类论文的价值在于对中医药经典文献、理论学说的深度挖掘与创新阐释。在审稿过程中,“文章创新性不足、探讨欠深入、论证不充分、结构不合理” 等成为核心痛点。张主任结合《中国针灸》期刊的投稿规范与审稿标准进行细致讲解,为工作室成员搭建了 “理论学习 — 临床实践 — 学术提升” 的桥梁。

互动环节中,工作室成员踊跃提问:严雪儿博士就临床研究论文写作问题、熊昊哲硕士就经验传承论文写作问题、刘丛珊硕士就理论文献类论文写作问题咨询了张主任。张主任耐心答疑,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专业建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更明晰了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909094602.jpg

活动尾声,崔述生教授作总结讲话。他高度评价本次讲座:“张金超主任为这次讲课做了十足准备,内容紧扣工作室成员的需求,讲得发自肺腑、条理清晰,用‘清晰、清楚、清白、清醒’四个词概括再贴切不过。” 同时,他对在场学子与青年医师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始终秉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打磨每一篇稿件,既要精雕细刻、刻苦钻研,更要坚守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要向张金超老师学习,张主任默默无闻地为中医人才成长、中医事业发展做铺路人,兢兢业业地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是一位值得大家敬佩、学习、尊重的好老师、好主任、好编审,望大家在‘创新、标新、立新’中成长,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